偶然看到这本书,以为是某个明星的自传小说,下载试读了一下才知道,是讲述一个普通的韩国女人的前半生经历,后来在网上一搜才知道,原来是和一个热播韩剧相关,讲述着80年代的韩国女性的生活和现状,全书以离奇的事件为引,以时间序,夹叙夹议。

 

书的开始,我是被金智英神灵附身般剧情吸引的,在普通的生活和聚会中,主角常会用他人的口吻和情绪对话,而且有次和男友对话时,用他的一个同学口气说话,而且内容涉及到很私密的事,让人不可思议。我就是带着这个疑问看完本书,但这个坑最后都没被填上,只是说主角有些精神分裂,非常失望。

 

后面就是对金智英这种精神疾病的分析,从出生开始金智英就生在重男轻的家庭中,在韩国的社会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上学时就遇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就算被性骚扰,也会被认为自己穿着出格,吸引异性。后来在职场中,女性也工资收入也只有男性的60%,并会遇到职场骚扰和性别歧视。就算做了全职妈妈,也会被不理解和不尊重,连喝杯9元咖啡,也被旁边人称为“妈虫”。

 

我很有幸经历过80年代,也读过日本、台湾80年代故事,那时东南亚女性地位一直都不太高,可能韩国这种岐视可能更严重一些。可是在日本,这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国家,《窗边的小豆豆》、《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女性也有很积极、乐观、大智慧。

 

今天偶然听档汽车节目,主播说年轻时开的是奥拓,和他爸说就因为我开的是奥拓,在路上就会被夹塞和红绿灯催促,所以我要换车。他爸爸说这可能是你自己以为的,就算你换了宝马、奔驰在路上走,还是会遇到开车不文明行为。但主播不服气说,如果我开的是兰博基尼或车牌号88888呢,会有这种情况吗?我们会不会觉得主播的观点很荒唐,那再看一下金智贤所说的不公平对待,是不是有种某种类似?

 

所以很不喜欢全书的调性,总是有一种受岐视的怨念。相信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岐视女性,但不妨碍女性获得伟大的成就,而且就算是男性,在学校、职场、生活中,也会有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生活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种事非常常见。

 

人最重要是乐观、自信,相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过自己喜欢生活的能力。就在本书中,女主角的婆婆也通过开粥店,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最重要的是打破思维中的墙。本书观点有点偏激,负能量比较多,有蹭电视剧热度之嫌。好在全书不长,内容也与我们的时代接近(比如24节气、中秋等),读起来很轻松,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看看韩国的80年代什么样,看看能不能读出些不同感悟。

我现在的工作与汽车紧密相关,对于一个门外汉,最重要的就是恶补车辆知识,所以才有机会读到这本书。

车辆所有硬件、软件都由一个神秘的盒子T-BOX控制,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特意读了这本专业书,因为基础知识不足,很可惜没读完,不过这本书让我对T-BOX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对电脑硬件知识联系,大概理解了T-BOX工作的原理,这24元花的真值。

T-BOX的主要功能:车辆远控、故障监控、安防服务、远程升级(OTA)、智慧交通、紧急救援、导航、大数据等。

T-BOX系统分为11大模块:主控、移动通信、GNSS、蓝牙、Wi-Fi、CAN、音频、六轴传感、电源、杂项、接口。(就算有新技术发展,T-BOX架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把T-BOX想像成主板,主控的MPU、MCU对应主板南桥、北桥,音频对应声卡,移动通信、GNSS对应网卡、六轴传感对应CPU温控,CAN对应主板诊断卡等等,虽然不太贴切,便方便理解。其实,T-BOX的功能就是一个电脑或手机,只是功能不同、操作方式不同。

世面上介绍车联网的书不多,而且车联网发展很快,很多书过了时效性就没有可读价值,但这本书是介绍系统和原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是很难改变,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电脑和手机和当初冯诺依曼电脑没有太多本质变化,所以有很强的收藏性。本书还有个优点是系统非常清晰,自上而下事无巨细的介绍功能、设计、服务,并且配许多架构图,让理解非常方便。本书类似手册工具,可以常备在手边,最好买电子版,方便随时查阅,可以说汽车行业从业者常备读物,值得推荐。

最近读了一篇泠门的纪实小说《简斯维尔》,我相信光看书名,没有人会有阅读的欲望,然后再看看副标题“一个关于失业、选择和复兴的经典样本”,基本上劝退了所有普通读者。失业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简斯维尔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简斯维尔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南部城市,有6万多人口,如果放在中国,连个县城的规模都算不上,但这里有两个工业大厂通用汽车和派克钢笔,在2008年时,通用员工的待遇达约28美元/时,大约5000美元/月,折合成人民币3.5万元/月,而且那还是10年前的平均工资水平。可以说是极高的福利,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各大企业纷纷裁员自救,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中产阶级生活一下没了着落,在这过程中,有人诅骂游行、有人混乱崩溃、有人寻求转型改变,这本书介绍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最终如何选择。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有两点:

(1)高福利并不一定是好事

UAW(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帮工人争取非常多的福利,从而让企业负担过重,让工人过于安逸,所有人的都有种养老的心态做事,举一些极端的例子,公司停产之后,还能领两年全额工资。后来我最近看一个纪录片《美国工厂》讲福耀玻璃,这里的工人工资是 13美元/小时,而在08年的通用公司工资是 28美元/小时。

在这样优厚的福利下,每个人都过着悠闲的中产生产,而导致在失业面前所有人措手不及。当时黑鹰技术学校给下岗工人培训时,有一半人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甚至不会开机。当老师们惊讶“他们竟不掌握如此基本技能”,而工人们却惊讶“为什么就业需要这些技能”。

如果是年轻人,早点失业不是坏事,能快速认清现实。但很多人都40岁以上,这时的学习显得非常笨拙和迟缓。所以,失业意味着天崩地裂,而最可怕的是还保留着中产阶级和中年人的脆弱自尊心。

 

 

(2)脱产学习不是好事

在失业人群中很多人报名学习黑鹰培训班,但就业情况却与培训成果不正相比。

  • 没参加培训,立刻找工作的人,成功率很高
  • 参加短期培训,立刻找工作的人,成功率很高
  • 参加为期两年培训,并顺利毕业的人,成功率并没有显示提高,反而更差

事实证明,立刻行动是危机中最好的办法,也许会失败,但多尝试就会有收获。失业就意识着与社会脱节,而长期学习只会让脱节更加严重,学校学习的技术并不能对口未来岗位,并且学习的人有过高的期望,而且经济形势只会更加恶化,这些让这些学员们受到二次打击,这个培训班的初衷是好的,但结果很糟糕。

所以,遇到危机要认清形势和自己,迅速调节目标。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才能高大化提高学习的效率。然而最优秀的方法是在平时日常中有着学习精神,这比什么都重要。

 

 

2019年我经历过职业生涯的低谷,原公司3个月发不出工资,只能靠信用卡渡日,而人到中年时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在这内忧外患时读到这本书,让我更多的感同身受。希望大家能读一读这本书,给不景气的2019年的自己打打气,帮助大家有危机意识,调整生活的节奏,找到更好的标的。​

第一次听到电车难题是三四年前的《逻辑思维》节目,那时的逻辑思维每周一集,每集60分钟,在优酷平台以视频的方式播放,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因为长视频加图文能更有深度的阐述观点,并且留给用户一周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和期待。

电车难题并不复杂,2013年1月22日,在旧金山法院对琼斯女士(以下简称被告)提起公诉,内容是被告扳动岔道,将一辆失控的电车引入岔道,挽救了五人生命,但造成岔道另一端的法利先生身亡。本书就围绕着案件的发展过程展开分析。

读到这里,先各位先休息一分钟,想想是被告是否应被定罪?

 

 

与案件的结论相比,推理的过程中最为精彩,辩证双方、社会人士的各方观点让整理个事件高潮迭起,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沉浸阅读,因为中间的逻辑链条非常缜密,稍有不甚就会“掉链子”。

按时间顺序把各方观点梳理、简化如下:

 

 

 

2013-04-19 法庭内

【观点1:检察官陈词(公诉的发起人,以下简称检方)】

高速行驶的列车显然无法停止,将电车导向岔道,造成被害人身亡,检方认为被告非预谋故意杀人罪成立。

【观点2:辩方律师(以下简称辩方)】

被告不但无罪,还是值得赞扬的英雄行为,她拯救了5个人。

引用杰里米.边沁的思想“我们的行为准则应当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目的”。

知识点A

欧美法律和中国法律最根本的不同之一,就是欧美法律原则是无罪推定,谁指控谁举证,如果不能说服陪审团就会被宣判无罪,所以举证时要符合“合理疑点准则”。而中国法律讲究有罪推定原则,先假设有罪,被假定者需自己做无罪举证,如果不能澄清,那就是有罪,比如南京彭宇案。

本书中旧金山法院,对于此案的特殊性,允许检方举证明无需满足合理疑点准则。

【观点3:检方】

有先例案件,外科医生罗德尼.梅普斯,在救治6名交通事故患者时,将一名35岁男子的器官摘除,虽然救活这6名患者,但被定有罪。

根据判例法原则,应定被告有罪。

判例法原则,是欧美法律另一个与大陆法律重要不同点。

简单的说如果当前案件和之前案件有相似性,应该参考或遵循之前的判决和标准。所以欧美法律做重大辩护时,搞的就像学术研究一样,把之前的案卷拿出来参考研究,并且要双方公示证物,让大家都做好准备。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知识,可以参考“辛普森杀妻案”。

【观点4:辩方】

哈佛大学心理学实验结论,克拉拉在乘车时,发现司机突然昏迷,前面铁轨上也是有5个人。

(1)如果克拉拉帮司机挪动方向盘,就能救回5人,但撞向一个路人,5000名受访者89%认同做法。

(2)如果克拉拉把天桥上一个人推下去阻止列车,只有11%认同这种做法。

这份实验与检发的医生案件,都存在主观恶意和亲手参与,所以不能和这个案件关联。

 

 

 

2013-04-19 庭外

【观点5:教授观点】

人常喜欢把事物做关联,就好像苹果和梨子有关联,可以做类比。iphone的精细程度和眼睛的构造精细程度有关联,可以做类比。类比是把双刃剑,越是“完美”的类比越是很糟糕的类比。iphone手机和眼睛真的很类似吗?所以:

(1)没有真正类似的东西

(2)我们不应被类似的东西迷惑

【观点6:心理学家】

在道德决定中,情感永远战胜理性。因为:

(1)从进化角度,社会是人组成,对残杀厌恶的社会容易幸存下来。

(2)从文化角度,反对残杀为约定俗成的规则后,打破就意味着孤立和危险。

所以,大家会倾向于做无罪的认定。让我们真正抛开情感,从理性思考,救五个比救一个强,无论是电车案,还是交通事故中的医生案。

【观点7:主教】

主教的观点是我觉得本书最精彩的高潮,我向来对宗教嗤之以鼻,这种无根之草的观点都是脱节、唯心且与教会的利益保持一致,但没想到下面这番话的观点和态度深刻的打动了我。

圣.托马斯主张,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为达成善的目的而同时造成恶的结果是可以被允许的,但有四个条件:

  1. 该行为在道德上必须是善良或中性的;
  2. 行为人不能有主观恶果;
  3. 善果与行为有直接关系,恶果与行为没有直接关系;
  4. 善果可以弥补恶果

把四个条件带入电车案中:

  1. 改变电车路径是中性行为(达成)
  2. 被告内心并不希望法利先生死亡,而且如果有选择的话,也一定不用这个方法(达成)
  3. 先救5人,后导致法利死亡(达成)
  4. 善果比恶果多(达成)

并且这个公式是普世的标准,比如护士给患者打咖啡止痛、教会反对堕胎等行为都能套用。

主教的观点严密、言简意赅、态度谦和、引经据典让人非常信服和佩服,这里只能摘取大意,原文很值得品味,有点像王阳明的“致良知”境界,可做为我们行为的准绳。

 

 

 

2013-04-22 休息室闲聊

【论点8:奈杰尔】

二战时纳粹V1火箭射击伦敦,导弹的射程不够打到伦敦,丘吉尔却公布了假像,说导弹的落点超出伦敦,引起对方发射人员把射程减少,从而更大偏离伦敦,这对生活在伦敦郊区的平民公平吗,这样的决定对吗?

后文也有人提出,关于屠杀平民的也存在正义行为,比如在日本扔原子弹结束战争,这个论点太激进了,你支持吗?

 

 

 

 

2013-04-22 法庭宣判前,陪审团发言

【论点9:莫琳(公众服务部分析员)】

在医改方案中,有个经典的论题,是把钱花在少数病人生命延长上,还是花在多数人预防医疗上。做政策就是抉择,因为资源不是无限。
同理被告的选项不是无限,她不是超人,可以徒手停火车,在那种情况下,要不不做为,要不做出坚难的决定,所以应判无罪。

【论点10:史蒂夫(陆军军官)】

军队在执猎杀恐怖分子的过程中,会有平民的“附带损失”,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我们的评判标准是如果我们能通知到平民提前疏散,或确定避免平民伤亡的时间点,我们会采取这样的行动。而我相信被告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她也会这样做的,所以应判无罪。

【论点11:利兰(作家 )】

我们不应扮演上帝,也不应把本案简化为五大于一,被告就是在扮演上帝,而支持无罪的人多数有五大于一的思想倾向,所以我认为应当有罪。

 

 

 

最后被告的结局如何,大家想知道吗,这里就不剧透了,请看原著,我扣着一个秘密没和大家说。

电车难题不在于道德的选择、法律的倾向、人性的质问,而在于我们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多调动主动思考能力,从全局各个角度思考,如果能在这思考中加入一点爱和关怀,那会收获泠静、包容、清晰的观点。

对了,前文让大家停留一分钟,被告是否定被定罪,看到这里有没有想要改变先前的观点?

《林家铺子》是茅盾的短篇小说,收录在《春蚕》小说集中,小说集中的故事情节没有关联,但都是同一时代背景。

在读书前是先看了电影,看完电影之后意犹未尽,就想着看看后面发生的故事,没想到书和电影基本步调一致。但通过看电影能看到演员的表情、体态、服饰,还能看到当时的环境、风俗、建筑。看书能看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背景描写和语言细节,就像林夫人打嗝这个事,电影就没体现。能把电影和书都结合着看一遍,真是一件幸福、深刻、感悟颇丰的心理之旅,非常值得推荐,而且总共不用花多少时间。

全书的故事高潮迭起、层层递进,能量的密度非常大,但书中的时间才推移了半个月左右,真可谓是多事之秋。然而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在那时腐朽的时局下,谁都没有好日子过。林掌柜是想做着安份生意的小老板,没想过坑谁害谁,可是这样的小店如同在暴风雨中行驶的孤舟。

在那样的时代中,没有谁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农民自然苛捐杂税日子过不下去,老百姓也没什么工作在路上还可能会被抓壮丁,做生意的老板都纷纷跑路了,银行收不上债务,商会也被摊派要提供军饷,上海的富户要逃难,中国正在遭受国难,日本在勒紧裤腰带穷兵黩武,整理世界正在集聚能量,马上就要第二次世界大战。

小说的开放性结尾让人很大的遐想,当时描述的是1931年乌镇的环境,如果我是林掌柜,我跑了之后要去哪?回乡下做个农民还是地主,在山林里躲起来,去中国的内部城市、还是离开中国去南洋、东洋、西洋?我不是一个人,我还有老婆、女儿,不敢想,也想不出。

有句话说的好,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如今这稳定的环境、发达的科技、强大的祖国下,真是非常幸福和值得感恩的事。

这是一本小巧、精美、标题吸睛的网红图书,内容也应景《流浪地球》电影开创的太空科幻元年,如果您有幸买的是实体书,不但有本精美小尺寸可爱精致图书、还有九大行星的明信片和太空船票,读完这本书会发现,这样的赠品和内容相得益彰,非常有纪念意义。

但是,读者们千万不要被这可爱的书名和调侃的介绍迷惑,在轻松的语言背后,有非常硬核严谨的科学支撑,书中非常多的名词、天文数据和陌生地名让读者眼光缭乱,能把书读完的一定是真爱。我是为了完成任务和有了一定心理预期,才咬牙坚持下去。之前就读过一本《寻找宜居星球》,内容与此本书有很大的关联,当时以为是阅读马拉松的官方故意刁难我们选手,特意选了这样艰涩书籍,实际上天文学就没有轻松的书。

虽然作者已经刻意用通俗、幽默的写法,试图降低阅读门槛,但对普通读者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不过,如果能用心读完,并且把知识梳理一便,再补充一些背景,会发现收益良多,并且很有成就感,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天文科普类书籍,值得推荐!

整理九大行星对比表

我的感受

  • 原来九大行星,有一半星球没有固定的土地,只有气体构成。
  • 九大行星中,火星的环境算是最友好,难怪常说火星人、火星移民这类词。(实际上银河系没有宜居移民的星球)
  • 只有地球上有大量的氧气。
  • 想锻炼身体就去木星,这里重力大,练习效果显著。(让我想到《七龙珠》中的界王星球)
  • 闪电击中飞行的飞机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是封闭的金属框架。同理闪电击中汽车也一点事没有。(原理参见“法拉第笼”)
  • 冥王星被摘去行星的帽子。因为行星的判定规准:(1)绕太阳运行;(2)质量大、呈球形;(3)有独享的轨道。(冥王星第三点不符)
  • 不要迷恋钻石,钻石只是经历了高温高压的碳元素,这种条件在太空中很容易找到。(其实地球上的钻石矿藏量也非常丰富,真爱就送黄金吧,最好是纸黄金或金条,不要金饰)
  • 在地球上无论多吗恶劣的气候和环境,相比与太空天气都是温和的,所以要学会感恩。

最后,用书中最后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

每当生活给你压力时,你都可以仰望夜空,想象自己身在群星之中。

最近在寻找大数据方面的知识,网上的资料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但这本书立刻吸引了我,并且优先读完。学习一门新知识,首先要找到学习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行内的人交流,这本书做到了。

谈话对像都是行业内最顶尖的人物,没有生涩的术语和概念,用最直白的语言传达核心思想。而作者提出的问题也是精心准备,时而深刻,时而帖近工作和生活。

不过对话是一种即兴和快速应答方式,难免缺少体系和主线,我这里把全书比较精彩的内容,也整理成问答方式,帮助大家了解“数据科学”这个新兴名词。

 

1、什么是数据科学?

最早提出这名词的是 DJ Patil,他2015年被任命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首席数据科学家,这是美国总统发布于白宫的一项新职位,为奥巴马和国家提供数据咨询服务。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结合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集合。主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书中的 Jonh Foreman 提出,“数据科学”有些荒唐,数据和科学本就是两个含糊不清的语汇,不过叫什么不重要,可能若干年后“数据科学”成为一个过气的“网红”,但这门技术会深深影响着商业界的许多工作。

 

2、数据科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工作分为三部分:统计(偏统计学)、代码(偏计算机)、展示(偏商务与沟通),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向做为重点,但不能只选一个方向,因为这三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3、成为数据科学家需要具有哪些能力?

涉及的知识丰常多,计算机编程、数学(偏离散数学)、统计学(重点)、团队合作、抽象逻辑思维、商务与沟通技巧。

书中突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英语】,因为很多新知识、数据集、程序语言都是英文,英语好能让事半功倍。

 

4、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师有什么区别?

  • 数据分析师更善长使用数学工具
  • 不需要考虑问题是什么和数据集的收集
  • 输出的正确的结论,无需对商业行为负责
  • 对SQL要求不高

我的理解是数据分析师考虑“如何做事”,而数据科学家考虑的更多是“要做什么事?”

 

5、数据科学对计算机能力有什么具体要求?

  • 数据库工具【40%】
  • Hadoop【30%】
  • 统计、分析、绘图语言【15%】,推荐 R语言和 D3 / ggplot / matplotlib(收费)
  • 编程语言【10%】,推荐 Java、C++、.NET
  • 脚本语言【5%】,推荐 Python / Perl

 

6、数据科学对基础学科有什么具体要求?

  • 统计学(非常重要,占85%)
  • 离散数学,主要是图论和数理逻辑

 

7、网上有什么学习资源?

  • Quora、 Zipfian
  • 可汗学院、Cousera、Andrew Ng
  • 开源数据集 (书中给的网址失效了)
  • O’Reilly 丛书

 

8、给想成为数据科学家的人们一些建议:

  • 现在是数据科学的黄金时期,有太多机会可以让人们在这个领域建功立业。
  • 一位出色的数据科学家应该像瑞士军刀一样多才多艺,能在诸多领域有所作为,并在某些领域有着真知灼见。
  • 别抱想着尽快看完几本书,就有足够能力才能成为数据科学家。我们应沉浸在某个应用型的问题中,翻书找答案、看文章、找资源,那时会更好的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
  • 没有足够强大的编程能力,自己的想法会受到很多限制。
  • 其实80%时间都用于爬数据、清理数据、编写代码分析。但不代表基础知识不重要,这会帮你有更好的直觉、更高的视野。

最后我很喜欢 Diane Wu 的观点和态度。“依我之见,学会这些技术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每天下班都坚持学一点东西,我觉得你完全来的及赶上现在如火如荼的数据科学浪潮

终于完成这个3年来的愿望,看完这本《树上的男爵》,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一直存放在我的读书清单中,可惜在南京图书馆、亚书逊等地方,总找不到这本书,现在这本书可以在亚书逊中找到kindle版了。虽然这本书小众,但并不影响本书的优秀。其实这本书可以更著名些,因为作者在1985年被诺贝尔文学提名,可惜当年作者去世了,诺贝尔奖有一个基本要求,获奖的当事人一定要在世。

爬树,相信80后的童年都有的快乐回忆,不论是采摘、抓蝉、掏蛋、偷蜜,都是一段段难忘的经历,可是在树上生活那是无法想像的事情,一个人如何能在树上生活了一辈子,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读完全书,读的过程中一直期待主角有个合适的机会或重大的仪式下树,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看到,最后被一个漂过的热气球带走了,多么浪漫奇幻。

这本书看着来荒诞和魔幻,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作者只是生活在树上,但与世界存在各种联系,有亲情、爱情、友情,还参加社团、组织防狼、救火和抗击海盗,因此赢得了尊重和热爱,主角虽然过着野性的生活,不但不反对科学,还大量读书,并且还起草政治纲领和成立共济会分社,并且成为民族英雄得到拿破仑的接见,当然也是在树上接见,在接见时引用“请让开,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这个梗,非常有趣。

人们常常想做很多事,但有着各种困难摆在面前,当我们把面前的困难和在树上生活相比,这些困难还是困难吗。虽然这本书是虚构的,但还是非常值得推荐,引人深思,豆瓣评分8.9。

 

欧美的书名一向是简单、直接、粗暴,比如《黑天鹅》、《爆裂》、《国富论》等,看一眼标题基本就能理解出作者要输出的知识。不像中国的书很多都比较文艺、含蓄,比如《次第花开》、《这个历史挺靠谱》、《UCD火花集》,让人第一时间不能抓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自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过马上我要介绍的《反套路》,就是被书名吸引并一气读完的书,事实证明这个书名起的好。

套路本是中性词,慢慢被国人玩坏了,如果我们中了别人的套路,损失点什么无所谓,只是智商被侮辱不能让人接受,所以相信大家都有必要来读一读《反套路》这本书。书中主要研究的是思维习惯、心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知识,提取出精彩的知识点和常见思维误区整理成文,从错误中学习让人印像深刻。

全书的知识点比较多,前五部分主要介绍“(1)偏见,(2)下意识,(3)动力、克制与后悔的循环关系,(4)社交偏好与影响,(5)记忆偏差”,第六部分是全书的总结和干货,满满50条反套路建议是全书观点回顾。最后还有“特别章节”算是作者赠送的“返场”福利,更多的是引发思考。这里我从50条反套路建议中,提取一些认为非常棒的观点:

  • 【别着急,先缓缓】  这是反套路的核心思想,很多冲动和后悔的行为是大脑来不及深度思考造成的。比如:拍卖、路怒症……
  • 【元认识】  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也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分条件。认识元认识,会让思考更有深度和广度。
  • 【提防”易得性偏差“】  容易接触的观点,常被认为正确的。比如:立即拿到100元和每月得到10元选哪个?
  • 【过程比结果更吸引人】  大脑有个坏惯:渴望–获得–后悔–新的渴望,打破这个循环的方法,就是立刻离开!比如:夹娃娃机
  • 【“刻意练习”有没有用?】  刻意练习一定是平常练习的补充形式,如果练习过于针对性,对新情况出现时会措手不及。
  • 【“我行吗?“ 比 ”我能行” 激励效果好】  “我行吗?“是对自己的提问,大脑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复盘所有资源给出答案,这是一个全局思考过程,容易找到问题和方法。”我能行“只是单纯的打鸡血,对结果不但没帮助,还容易偏激。
  • 【对方值不值得信任,在于你与对方性格的重合程度】  我们以为自己有一套客观的看人的标准,其实是拿自己的行为框架套在对方身上,寻找对方的匹配程度。
  • 【想像刚吃过饭的场景,能抵挡美食诱惑】  想想家中的洗碗池堆满的碗盘,等待你一个个清洗的情景,或是准备收拾外卖餐盒的过程,仔细想想这些细节,能帮我们减少食欲。
  • 【别人口中的 “常识” 背后意思】  当我们听这这两个字,立刻要闭嘴,自己的面子不重要,别让对方难堪是我们良好修养的表现。因为对方说“常识”两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这样简单的问题别“刨根问底”了,其实是对方开始逻辑混乱,要编不下去了,不然谁会放过抖机灵的机会呢?真正的常识都是我们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就像 E=MC2 一样简单,为什么不多说一句?
  • 【人都喜欢找联系】  就算事情本身没有联系,也要想办法找到,哪怕是交给上帝也是个好注意。因为大脑中对没有关联性的事情没有安全感,我们要小心这种“找联系”的陷井,这也容易让我们习惯找替罪羊。
  • 【做事本身也是目标】  通常认为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但“保持忙碌”也能对我们起到激励做用,所以随便做点什么也比什么都不做强。以前看一本书,打扫卫生能提高人的自信和行动力,当想拖延的时候,就拿个抹布把桌子擦一下,说不定就能开始工作了。
  • 【清单是对付遗望最好的工具】  有本书叫《清单革命》,讲述清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医疗、开飞机、工程建造方面的巨大成就。
  • 【重复乃说服之母】
  • 【比喻能把复杂的事情说清楚】  但比喻容易让人理解出现偏差,使用要恰当。
  • 【认知受重量、大小、质地、味道等影响】比如黑色的车显示坚固,大的公文包拿出的文件显得重要。
  • 【学习先从容易的开始】  认知越流畅,越容易记住。
  • 【接受概率】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概率,只是大脑喜欢追究求确定性,所以难接受这点。
  • 【延迟满足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学习如何抑制冲动,这是简单的事,就连小孩和黑猩猩都能做到。
  •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注意模仿的对象,因为模仿者很难分辩好坏,一视同仁的学习。另外,教育小孩要先从自己做起,自己天天玩手机,就别总催小孩好好读书,试试自己静下心读一本书。
  • 【不要同时做两件事】  我们很难分配同样的精力做几件事,就算是边走路边听MP3,行为也会受影响,更别说开车打电话。

类似的书籍读过好几本《怪诞心理学》、《卧底心理学》、《超市里的原始人》、《穷查理宝典》,这此书的共同点是理解不难,难的是记住,最难的是运用。我们不用苛求读完书就能得到些什么,其实一本书读下来,有一个故事、一段话记在心里,在合适的机会用上,也是件受益终身事。哪怕没有机会使用,没事回味下,也是值回书价的事,还有什么比投资读书更有益处?

 

歌德《浮士德》、荷马《史诗》、 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这次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其中的一本,读完之后觉得世界无比广袤,自己无比渺小,时间在这些著作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精神才是永恒。

《浮士德》的作者是歌德(1749-1832,对应中国乾隆、嘉庆),德国人,写这本书用了60年时间,不但融入了自己毕生心血,也融入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关于本书的简介,摘录百度百科的一段介绍:

本书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全文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这时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于是便开始有了各种离奇的故事:返老还童、玛甘蕾的爱情与悲剧、海伦的爱情与悲剧、烧瓶小人寻求成形之路、阿尔卡迪亚的世外桃源、治理国家、对抗外敌、开垦填海打造精神自由国度、天使降临救赎等。我在读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处于“半昏迷”状态,因为不但人物众多,而且每行每句都有典故、明喻、借代关系,并且用诗剧的载体描写,从来没有接触这样的形式,基本上一页一道坎,极其坚涩。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和阅读书中的序言、引言后,在对主线有了一定把握后,后面的阅读理解就容易了许多。

这次通读仅仅是了解情节,这样的大作值得放在枕边读上百篇!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和情节介绍,网络上能找到许多,这里仅谈谈我读完后的感悟和思考:

 

一、《浮士德》同中国四大名著对比

我觉得《浮士德》的文学成就更高

(1)浮士德探索的根源是人性的终级意义。

(2)浮士德故事涉猎爱情、宗教、哲学、经济、战争、内政、神话、市井风俗等领域。

(3)浮士德打破了时间、空间和生死的界限,故事线的跳跃极大,并且文风迥异,如梦如幻。

 

 

二、浮士德难题之我见

“浮士德难题”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任何事情追问五个为什么,都会变为哲学问题,在这里我试着追问我自己:

  • 【第一个问题】,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或者简单的是说,赚钱是为了什么?
    • 赚钱是为了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养老,这些就是肉欲。
  • 【第二个问题】,这些都有了之后,赚钱是为了什么,还要赚钱吗?
    • 那时的我们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变为社会、团队、亲朋的认可和尊重。
  • 【第三个问题】,得到社会的认可之后呢,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别人认可之后,是自我的认可,做事不再考虑名与利的驱动,从本心出发。
  • 【第四个问题】,得到自我的认可之后呢,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点,也会让生命更加有质量和意义,这是肉欲满足升级为灵魂探索。
  • 【第五个问题】,现在就可以开始为世界做贡献,不求赚钱、不求名利吗?
    • 我觉得不难做到,只要在生命中放慢一点脚步,让时间忽略,让思想沉淀,让我们抱着友善的心面对世界,就会发现眼下很多琐事不再重要。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需求升级的过程,我们在一步一步上升时,必然会出现灵与肉等矛盾,但不用把这些矛盾放在对立面上考虑,这样是为难自己,在与人的本性做斗争。

让我们包容和接纳两者依存,善待自己与这个世界,这就是我对浮士德难题的看法。

 

 

三、浮士德的成书背后

《浮士德》这本书自歌德25岁开始创作,经历了60年时间,直接生命最后一刻,途中几经中断,是他的好友席勒鼓励下,最终完成这部巨著。浮士德的故事不是歌德原创,在此之前民间就有很多关于浮士德真人传说和改编,歌德是把这些故事汇集、整理、加工后的产物,全书也不是顺序完成,开始作者写些浮士德短篇,直到48岁才下决心写完大作。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才让这本书的衔接、转场有些不自然,人物情绪跳跃,并且文笔风格差异巨大。比如:

  • 玛甘蕾的爱情与悲剧,是25岁时创作的,那时风华正茂、浪漫多情,写下全书最精彩的一笔。
  • 第三场寻找海伦,各种希腊神话出场,很明显是民间整理出的篇幅,与其它章节风格有非常大的差异。
  • 欧福里翁之死,是悼念拜伦而作,这位伟大、早熟的天才、在希腊独立战争中病死,浓浓的悲伤埋在字里行间。
  • 结局天使降临拯救浮士德的灵魂,是歌德自创内容,在原本传说故事中,灵魂应被恶魔带走,但是为表达宗教救世精神,加入了这段,变成大团圆结局。

这让我想到,只有包容才会强大,因为强大所以包容。

 

 

四、恶魔的交易,我要如何选择?

恶魔与浮士德交易的内容是,恶魔为浮士德服务,尽量满足他的愿望,直到他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后(满足当下生活,并不再追求新的事物),此刻灵魂将被恶魔收走。

如果是恶魔出现在我面前,与我作这样的交易,我会去交换吗?

这真的是很难,人生的欲望就是寻找不同的体验,而人生的幸福是心灵的停留。寻找到却不能停留,如同坐在动车内看窗外的风景,再美都与自己没有关系,那追寻这样的体验有意义吗?

可换个角度,并不是所有体验都能寻找到,比如当皇帝、长生、神力、成为英雄等,就算百次轮回,也是百次平凡。那是否应该为了这样的体验,放弃重生和轮回的机会,而一把 ALL IN ?

还有一个问题,欲望是无尽的,古话说的好当了皇帝想成仙,真的能止步停留吗?真的都能满足吗?假如所有的愿望都能满足,那会不会自己成为下一个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