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终结拖延症》有感

首先声明,我没有拖延症,写这篇文章是昨晚睡前听了樊登讲的这段音频,当时睡下了,手边没有工具整理记录,今天早上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整理思想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原文在樊登读书会 app里的《终结拖延症》一节,喜马拉雅也有,都需付费。图书名称《终结拖延症》,作者威廉.克瑙斯。

樊登在解读这篇文章中,分为四步分析、归类、解决、自检。我觉得讲的比较复杂,我把拖延分为4类并附上解决方法,发现有拖延情况就对号入座,并且每天给自己安排5件要做的事。

 

 

(1)期限性拖延

有时间节点的任务,但只有最后一刻才完成。

解决方法:在我之前学PMP中也有这种案例,叫职场帕金森解决。我建议用“每天做完6件事”方法。

 

(2)个人事务拖延

没有明确的期限,无休止的拖延下去。

解决方法:我喜欢把大任务分期成小任务,只做一个小任务,非常小的任务。比如说我只看5分钟书,我就写100个字,一旦机器开始运作,后面就会很容易。

或是“把背包扔过墙”,意思是想爬一个墙,就先把背包扔过去,然后再去想办法,那时是一定有办法。比如我想学画画,就在博客上连载“33天学习画画”,每天更新一篇博文,让网友监督。

 

(3)简单拖延

就是不作为想偷懒,认为很简单,很快能完成,思想松懈而不去解决。

解决方法:1分钟之内的事,马上就去做,不要犹豫。1分钟以上的事,记在记事本中(我推荐“有道云笔记本”),然后用“每天做完6件事”方法。

 

(4)复杂拖延

任务周期长、结构复杂、需求不明确,或对自己有完美主义,或自我怀疑。

解决方法:复杂任务,从只做最简单的部分,从最小的地方做起。完美主义或自我怀疑,用facebook一句话,“完成好过完美”,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最快的方法做完再说,这个时间是最高效,最有创造力。

 


 

原文说每天完成6件事,我先从5件开始,完成的好再慢慢加。今天要做的事:

  1. “清洁能源”设计稿加标注、切片;
  2. 把近期UI组的设计稿汇总、整理,提取公共组件,上传SVN;
  3. 带小狗洗澡;
  4. 写一篇“漫威:未来之战”玩后感文章;
  5. 完成画册初稿;

《骑士团长杀人事件》第一本读后感

《骑士团长杀人事件》又被译为《刺杀骑士团长》、《杀死骑士团长》,因为还没有中文版出版,都是一些民间野生字幕组网友热心翻译,感谢感谢!可惜我只找到第一部的译本,第二本没找到,所以就谈一谈第一部的读后感。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书是《挪威的森林》,剧情已经记不太清楚,但只记得是本小黄书,里面很多赤裸裸性爱碎片。现在这本书里又有很多性爱花絮让读者心潮澎湃,能这样多年坚持自己的风格,真是佩服佩服,不知中国出版局要怎么过审。

上周五的温暖午后,正想着如何打发时间迎接周末,随手翻到这本书,没想到一看就不可收拾。评判一本好书,是让读者去追着阅读,不舍得合上。

不过,第一本书读完之后非常不爽,第一部看完,好像高速上开120码的汽车,踩了一脚急刹车。这套书完全没有必要分为上下部,我严重怀疑第二部能不能把坑填上。


OK,下文开始有剧透

我最佩服的这本书有两点,

第一是千头万绪的支线,不知道哪条是和主线有关联,这也是引起我想向下阅读的兴趣,作者对主次、节奏的把握非常熟练老道,散而不乱;

第二是对心理和事物的描述,非常有艺术性和哲理,比如文中对绘图这件事的描写,“相信线的力量,相信线切割出的空间的力量。并非由我诉说,而是让线与空间诉说。线与空间的会话开始后,颜色便也开始,而后平面徐徐转变为立体的身姿。我必须做的,只是鼓励它们,助其一臂之力,而不去妨碍他们。”,我平时的工作也和绘图有关,千百次接触画布,却从未有这样的感触,但被作者这样一点拔,好像正是我平时的状态,是一种对生活的提炼升华。

关于剧情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主角是肖象画画家,他的妻子出轨后,主角开车出去旅游散心,途中有一次艳遇,回来后辞去工作,在小山谷中租了间房子隐居起来,这个原房主身后有一大堆秘密,这时有个主顾高价请他出山画肖象画,而这个主顾身后又有一大串密秘,而伴随着这个人的出现,又出现了灵异事件,出现了骑士团长……

刚才介绍的剧情只有三四个转折和伏笔,其实展开了说,还能细分很多内容,完全没有看懂作者像说什么,高潮都放到第二本书里了。


最后,我来猜想下未来的剧情,妻子、主顾、房东等真实人物,都可以有一些自圆其说的解释,最难圆的是骑士团长灵魂,如果只是一两笔朦胧带过还好解释,可以说是磕药、梦游等,但用了大笔篇幅、光天化日的出场,那就不能不给一个合理解释。我觉得有几种可能:

(1)骑士团长是主角自己的臆想,他可能在山谷中隐居久了,造成人格分裂像,真实大白后回归现实,类似《闪灵》;

(2)把骑士团长是串联剧情的过客,慢慢的骑士团长引出二战的中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后,把每个角色串联起来,自我淡化掉后,把注意力引到主线剧情中,最后本书在一个深思中结束;类似《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3)骑士团长有使命在身,主角帮助他完成一段史诗级任务;也许还有其它异灵,其中有摩擦和碰撞,那就写成《星球大战》、《变形金刚》;

(4)最后一种是烂尾,作者也说不清楚,含含糊糊的一笔带过。类似《盗墓笔记8》

总之,值得推荐,期待第二部!

《二马》

好的作品想要评论总是很难下笔,就好比像问大家《冰与火之歌》、《越狱》、《活着》看了之后觉得怎么样?

​我就谈两点大家很少关注的角度,第一是本国人描写国外故事时,因为受思想观念、文化差异、历史背景影响,被知识面丰富的读者看了总有“跳戏”的感觉,但这部小说描写的英国伦敦生活和当时人思想写的入木三分。能看出作者有很深的生活体验和文笔功底,让读者快速进入那段波澜、畸形、繁荣、虚荣的时代。第二,本部书的主角只是用来穿针引线,老舍是想给大家展示中国的国民性,真正的主角和希望放在了伙计李子荣身上,也是留给大家的中国希望。​​

二马这本书淹没在浩瀚书海之中默默无名,这里给大家推荐出来,希望大家能喜欢。不方便读文字,可以听喜马拉雅有声书或爱奇异的陈道明电视剧。

《匠人精神》及它的30条法则

行为篇

学会打招呼(看着对方眼睛,大声洪量)

学会联络、报告、协商

【】能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听完/听懂/确认)​

【】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现在的人都不注意这点,听没听到,听没听完,做没做好,完没完成,都不吭声,只有问起才说,当问题出现时不愿承担。)​

【】注意仪容(不修边幅的人,思想一定混乱;仪容是对对方的尊重;仪容能提工作安全;仪容要干净利落,行为举止得体)​

成为勤写书信的人(这里说的书信,是指感谢信;我从没写过,也没收到过;商家印刷卡片看都不看就扔;这里不单指工作,还包含亲人朋友;写信要真诚/自然/简单)

成为乐意打厕所的人(日本人相信有厕所之神;通过打扫磨练意志;打扫能让人心情愉快)(我喜欢打扫厨房,每次厨房打扫完后,都有种闪闪发光的感觉,满满的成就感)

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指电话礼议;现代人还要掌握邮件礼仪、文书礼仪、客户礼仪等)

成为吃饭快速的人(不挑食、不聊天、不看电视,感谢做饭的人,注意吃饭礼仪,快速把饭吃完)(其实我不太同意这点,吃饭是一个交流的机会,也是)

【】能够做好自为介绍(一分钟内完成自我介绍;前20秒介绍自己出生和背景,包括自己亲人;中间20秒介绍最自豪的3件事;最后20秒人生目标和梦想,从个人、家庭、工作、社会责作感几方面;随时清楚自己当月、当年、三到五年目标)​(这条非常重要,对自己信心和目标反复强化)

技术篇

【】随时准备好工具(工具要完善,随时可用;工具要爱惜,要定期整理;工具是朋友,好的工具可以用一辈子)​

熟练使用工具​

成为花钱谨慎的人(作者的意思是,装备不重要,技术才重要,比如玩摄像、玩户外)

​​成为“会打算盘”的人(作者的意思是,提高自己速算、心算能力,快速评估工作任务)成为能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

性格篇

成为开朗的人

不让周围的人变焦燥的人(感受现场气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

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成为“爱管闲事”的人(如果是为了对方好,即使得罪人,该说的话也要说;其实“管闲事”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和勇气,“被管人”要有感恩的心)​(以上6点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有责作心的人(说易行难。无论多细小,都不含糊;愈是困难,愈是认真;周围人的错,当成自己的责任;但不要逞强)

成为执着的人(不安于现状;追求更高境界;反复尝试各种办法,直到做好为止)

【】有时间观念有时间观念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没时间观念的人一定不成功!我们从出生就一分一秒的走向死亡,时间永远在减少!)

【】成为会打扫整理的人(打扫会节约时间;打扫会提升心情;打扫会培养自律)

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我觉得可以翻译为随时明白的自己岗位和职责,是管理者/执行者/辅助人员)

成为能积极思考的人

成为懂得感恩的人(感恩让人心怀善意、谦虚、廉洁)

【】拥有“自豪”的人(这比“自信”高了一个境界,信心是基础,自豪是对自己作品的爱;不使用太专业的术语,简单易懂、条理清晰)

成为能好好发表意见的人(这里指分享,不是指意见)

书的内容不多,边看边做笔记花了两个多小时。本书核心是30条法则,有几条特别精典,我加上【】符号指明出来。

我把30条内容做了分类,行为篇 能立即执行和改进的地方,短期提高明显;​​技术篇 要时候去做到,养成习惯
性格篇

这个要因人而宜,慢慢培养和打磨,不是一朝一日能完成。

利山利辉1944年出生,现在大概72岁,还在工厂生产的第一线上,每日与工人吃住在一起。从这30条能看出他的思想,或者说整个日本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严谨、端正,但也比较死板和教条,我们中国和日本就是两个极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应在两者之间找寻平衡。

《金钱不能买什么》读后感

之前在罗辑思维节目中听罗胖介绍过这本书,于是一直加入到自己的书单从未清理出去,上周去图书馆偶然找到此本书,一口气读了一半。

这本书是我读所有书中最奇怪的一本书,一般读完书有几个体会:1、真棒,受益了;2、烂书,耽误时间;3、没什么感受,不是我的菜;4、完全没看懂,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这本书可能是第5种新感受,看完看懂但没有办法下结论!

金钱不能买什么,这里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机场快速通道、医院排队领号、用金钱换节育、雇人道歉和写婚礼祝词、送礼还是送现金等等。

也许上面5题,大家的答案也许能根据偏好快速给出,我也是如此,但真正的把自己带入到公式中去,发现就不是那一回事了。

比如,我家宝宝的眼睛天生斜视,看了好几个医生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后来找到一个很专业的眼视医生,找到病因并做了手术,现在恢复的很好。在整个看病过程中,前前后后用了快一年时间,原因这个医生非常难约,只有周一上午和周五下午时间段,基本上80%的时间都处在等待医生状态中。如果说金钱可以买一切,那此专家号竞价所得,50元、500元、5000元?我是支持,还是反对呢?我内心是支持的,但很舍不得花这样一笔钱,内心非常纠结!

但如果我是外地人,每次看病都要请假、买火车票、订酒店,如此折腾不如花5000元挂号一步到位。如果面临升学、参军、公务员面试,我也愿意花5000元。那是不是我家宝宝想挂这个号就要等更久,或机会如同北京的车牌摇号。所以,这本书我没有结论,只有一个笼统的优先级排序:

关乎于生命和死亡的事情要公平优先,如果生命权利不能保障,那什么事都能作的出来;

关乎与人权(生育权等)、身体(卖血卖肾等)在不影响他人和有法律保障前提下,可以自由买卖、金钱衡量;

关乎道德层面(奖学金、带人倒歉、礼物货币化),不鼓励不反对;

关乎便利和服务层面,支持用金钱杠杆调节。​

​​​​​​​

但是,这中间的介定是非常模糊,现实中操作壁垒和灰色地带也非常多,很多事很难放在阳光下操作,太执着容易偏激。于是我把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金钱不能买什么”换成“如何在金钱社会下找到内心平静”,改变社会比较难,改变自己容易一些,如果是我的话,借用孔子一句话“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少即是多》10条新幸福标准与18条改变方法

最近在听樊登读书会中的一篇《少即是多》文章,很喜欢里面的观点,想在网上找电子书版本,可惜完全没有,于是边听录音边打字,手工整理出10条标准与18条方法:

新幸福的10个标准

1、享受工作

2、有关系亲密的家人和朋友

3、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不要很多)

4、身心健康

5、有赋予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比如:铁人三项)

6、有自己的时间和自由

7、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8、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大脑充实)

9、能够放眼未来

10、每天都能感受向目标前进

向着新幸福的18条改变方式

1、从节约到选择简朴(我选择骑自行车上班,不是我买不车,是我喜欢骑车)

2、从拥有金钱到拥有时间(真正有安全感的人是不会靠赚钱获取安全感)

3、从地位提升到追求自由(让我们为60岁以后打算,不要让自己的能力依靠职位来支持)

4、大企业不如自由职业(自由职业是在为自己积累品牌、粉丝、能力)

5、从一味推销到提供意见(找到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和意见领袖)

6、加强自己实力

7、愉悦的面对辛苦(对工作的痛苦,是惯性的痛苦,把工作中解决难题,当成攻克游戏BOSS)

8、学会做一个特立独行(独立思考)的人

9、小众市场更有消费能力

10、加薪不如个人品牌提升(老板态度不好或给的钱少,就不好好工作,浪费的是自己青春年华,让自己变的平庸。老板给了你机会,要把自己品牌建立好。这种人是活在过去的惯性中)

11、移动办公

12、用生活方式来社交(通过兴趣交朋友,比如骑车的骑友,旅游行的驴友)

13、追求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整个公交车只有你一个乘客,变成你的专车)

14、在生活中追求一些刻意的不方便(比如渡假屋里没有电)

15、精神层面比金钱层面重要

16、重质不重量

17、不与他人比较

18、主动改变

什么是荒谬,荒谬是持续不断的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事情,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

—— 爱因斯坦说

从读《祈祷落幕时》想如何记住日本人名字

听完全文,有一些东西堵在心里,很想通过文字的方式来释怀。

也许生活越来越现实,都不太相信感动和厚重,常对影视剧中跳戏和不合理嗤之以鼻,觉得自由慢慢不太懂得爱了和没有宽容心,最后只能泠漠的相信一切只能靠自己。想到这种,觉得蛮可怕的,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爱有8种习惯》​。

(以上是提笔前突然冒出的想法,和本文无关)

———————​

​之前听过(我都是听有声书,没看纸质书)白夜行、幻夜、X嫌疑犯现身、解忧杂货铺等东野圭吾的书,都非常精彩和感概,所以看到他名字就知道是精品的保证。​这本书是的加贺探案系列第十本,沿续着他一惯侦探推理套路,在情节上没有特别意外的跳戏,不像冰与火之歌那种,分分钟死个主角,眨眨眼错过一条精句。所以此书略显拖沓,前1/3支离破碎,中1/3碎片合拢,后1/3解读全文。全书有两条主线,交替行进,很明显是作者事前架构很久的成熟思路。(下有剧透)

我觉得博美父女两太虐,生活可以更简单和平淡,有很多种生活方式,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极端苦修行的方式。比如博美可以给父亲一些钱,让他去乡下开个杂货铺或是什么都不做种菜钓鱼养老。父亲也可以去投案自首,让心灵获得平静。而百合子那条线更是让人不可理解,抑郁梦游是有可能伤人,也会给家人造成负担,但有病可也治,也可以去特定医疗机构居住,为此抛家舍业,孤独老死的方式真是有点钻牛角尖了。​

呵呵,如果按我的方式去演绎,就没有这样精彩的一部小说了。总评来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

———————​

读日本小说最难的地方在于记住人名,日本人有姓有名,尊称会读姓,亲昵一些会念名,更亲一点可以叫一些别称,比如加贺恭一郎,可以叫加贺先生,或一郎君,或是恭哥。小孩未成年没有姓与名只有小名。女孩在成婚之后要改夫姓,离婚之后可以改回,这就让人物名字更加复杂难记。战国幕府时代,小孩过继(或成为人质),将士表示决心和受到嘉奖,也常用改姓名的方式表示。比如德川家康用过松平元康、竹千代、松平家康等。

不过总体来说,日本名字好过与英文名字,英文名字如雪诺、坦格利安、史塔克,都是音译过来,只能硬记,这种效率是最低下的。日本名字是有意义的,比如竹下、田野​、小泉等,这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二战结束后美国统治日本,为了登记造册要录入姓名,但日本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姓名,比如武士、将军、老师等。为此这此就是没文化的日本祖宗就不动头脑随便起了刚才的看到的姓,后来一直延续至今。(这不是我瞎编的)

我记人名一般用绘图法,比如《祈祷落幕时》中的松宫修平,我记成“松(驰的)弓(弦)”,加贺恭一郎(公狼),浅居博美(博美小狗),当看到名字出现时,我立刻从记忆中搜索对应图片,把这段情节添加到这张图片上。

我重读一些书或是读书时间拉的很长时,一般用脑图法记名字,​我在脑中编织一张人物关系网,曝光过多的名字在网中心位置,人物关系就是通过一根根细线联接,我需要什么人物就在网中寻找。但这有一个局限,就是人物关系简单时头脑负荷够用,当读大型巨作时,头脑就不够用了,比如红楼梦。

很久以前,我就想做一款软件,能边读书边快速绘出人物关系​,用图形方式方便理解与记忆,谁有好的想法我们来聊聊。

《徒步中国》乐观而又深刻的人生

我读过一些旅行的书,每本都非常励志,看完之后都有一种立刻出门的冲动,但这本书读完之后,却有深深的感慨,久久不能释怀,在合上书的后面几天,我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旅行是一个人的事情吗?

这本书和一般游记有两点最大的不同,一是主角是外国人,他行走时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着人和事,会用对比的方法思考问题,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在他眼里有着不可思议的理解方式。比如说北京奥运期间,他想把一张刻录着照片的光碟寄到北京,但快递人员不同意,说现在查的严。如果是我们中国人,立刻想到的是那就算了吧,又不是急事,回头什么时候有空再寄。但主角不同,要问清楚要怎么才能寄,先后去了文化局、教育局、公安局、市政府、外交部等地方,当然结果是我们都清楚的,“相关部门”神秘的不可逐摸,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最后是当着快递的面把光碟在电脑里把照片一张一张播放完,才同意寄出去,这种解决方式真是可笑又可悲。而且主角是外国人,能得到很多帮忙和关注,这让这趟平淡的旅途意外百出,不敢想像,并且有着对性爱和性工作者的观点和描写,这都是中国人不太好意思说出口的东西。

另一条主线是主角的女朋友在遥远的德国等着他,他们有欢笑、有争吵、有见准岳父准岳母、​​还有因为漫漫的旅途而最终分手。我很理解女孩,每个女孩即要有英雄可以仰视,又想时时得到安全感,这是矛盾的,最终她累了选择了放弃。特别是路上遇到的奇人谢老师,从82年就开始途步,一直没停过,他有着小学文化不可匹配的光环,但几乎没提过他的亲人和爱人。难道路上的人一定是孤独?还是英雄注定孤独?这个代价是每个人可以承受的吗?有谁能像《孤独星球》的创办人一样天涯海角接伴到老?

补充一点,我一般读游记方面书籍,文笔都比较干涩,可能大多时间用在路上,或是爱动手的人感性思维会少一点?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耳光,看作者的这本书, 我读到《茶花女》那对人心、人情、人性一颦一笑的刻划,也有《基督山伯爵》那种身怀巨大宿命,面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和计划。

当然,中国也有一些文笔非常棒的游记,《徐霞客游记》、《老残游记》等,但一个26岁的外国人大学生来描写中国,那真是太难了,有谁想来挑战一下!​

我读历史书与读书

我有个妹妹,91年生人,她性格显得冒失和轻佻,工作和男朋友常换,我常帮她解答感情上问题和教她识人,她很不解的问我为什么能把人分析的这样清楚,我也和她说看书去吧,多看看历史书。

​为什么是历史书,而不是名著、文学、心理学这些书呢?我的想法是,历史不是事组成的,而是人组成的,熟悉历史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有各种行为,人看多了就能把人归类,也能通过人的行为倒推出人的性格,不论古人今人、外国人中国人都人性都是相通的。其实没有人不会看人,只是看的人太少,通过看历史让自己看人的数量上升,量变转为质变。

​关与泛读和精读,我觉得先泛后精这不冲突,当知识面足够大的时候,就能整理出自己的兴趣,那时不用建议和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自然会多读。一般书我都看一遍,但《明朝那些事》看了有五遍(其中听有声书两遍)。

手机上看新闻和订阅的特点是快和新,并不是不好,只是信息量汹涌的扑面而来,一来各自独立不成系统,不易记忆;二来无用信息过多,互相形成干扰,浪费时间。我一般以看书为主,听喜马拉雅为辅,现在连手机新闻和股票都看的少了。

​读书的形式不重要,不管是纸质、电子墨水、手机上都可以,昨天才在微信读书里读完孔二狗的《赌球记》,看样子我这周能上微信读书的好友读书排行榜封面了,这比微信运动容易多了。平时我都用kindle电子书阅读,便携且不常环境影响,还能做笔记。看纸质书只有在kindle里买不到正版后,才会买纸质书,我家有个调皮的宝宝,别说看书了,想清静几份钟都难,等宝宝睡下后也关灯了,纸质书也看不成了,呵呵。

​《平凡的世界》书看了个开头,电视剧看完,不过记得不太清楚不感妄言。谢谢推荐,已纳入我的读书清单,读完后和你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