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几年《万历十五年》非常的火,这平书81年美国出版,1991年在国内出版了,为什么最近才火呢?为什么单单介绍万历十五年呢?为什么大人物喜欢读这本书呢?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读起了这本书。
我没有读原著,是在喜马拉雅上听了“肉叔说《万历十五年》”播讲,作品自声就很优秀,再加上肉叔的精妙解读,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深刻和轻松。建议读原著艰难的朋友,试试从音频入手。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些年才火?
网上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人民的名义》中出现些书和《明朝那些事》的大火带动,但这点我也觉得不太准确。近些年火的电视剧有很多,比如《大秦帝国》、《寻秦记》,没见过哪本春秋战国书火起来。像《欢乐颂》中出现的《空谷幽兰》知道的人很多,但读的人也不多,这点我没想明白。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万历十五年?
作者说这一年其实没什么大事,就算整个国际也没什么大的事件发生,这一年只是一个切入点,介绍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拐点。不过我从全书的理解来看,觉得有点牵强,就算把整个万历年做为拐点,相信大家也会有许多争议。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大人物喜欢读这本书?
我觉得这个比较好理解,第一这和政治、权谋、人性有关,第二这本书有很高的视野,第三这本书治学严谨、观点新颖。
我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全书主要通万历十五年前后最要的六个历史人物剖析,穿插着经济、文化、信仰等介绍,让我们对明朝这个时期,有完整立体的观察角度,这是以前读历史时不尝有过的感受。这里谈谈通过读书,我对六位主角的看法。
一、万历
万历是位比较平庸的皇帝,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束手束脚,最后面对无力的社会面前,选择了放弃和逃避。我觉得这样的选择很不错,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大,如果没有能力和控制力就启动某些事,轻则人民受苦,重则加速朝代的灭亡。认清自己,才能做事,特别是做大事。
二、张居正
张居正的争议很多,我很摆出自己的观点,对此人的整体评价是正面积极的。想做事,特别是想做改面世界的事,必然要承担巨大的阻力和压力,而且不能光靠正直、公正、真诚、热情这些情怀,一定要用手段和方法(也可以说是阴谋),我就以结果论向来看,有几件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做的很好,比如一条鞭法、重用戚继光、忠心辅政。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老张这辈子幸苦了,他的后人、朋友受牵连不说,后世还流骂名,这是不公平的。
三、申时行
存在感很低的人特,但我很欣赏,中庸无为看似软弱无用,但在乱世和漩涡中,平稳压倒一切。有句话说的好,只有不下牌桌,才没有输赢,老申在政治漩涡中激荡多年,留下不错的口碑,而且最后善终,实属不易。
四、海瑞
偏激的斗士,非常不看好此人,单凭一已之力,做出许多逆反社会与反人性的事,看起来一切都挺美,但如同巨石抛入湖心,激起波澜后不见踪影。做人做事应顺应时代,点起星星之火,起到杠杆的作用,顺势而为之。
这种说法并非是只求中庸与圆滑,电视里的包拯公正不阿,但做事也讲究与情与法,他的做法和海瑞就完全不同,口碑和好感度当然也不同。
五、戚继光
明朝名将无数,但真正称的上民族英雄少有几位,戚继光就算其中之一。想成为民族英雄有两个条件,一是对外战争或抵抗外侵略,二是成为英雄并且善终。戚继光的战斗素养和军事能力不用多说,但我喜欢的闪光点在与此人的性格。戚继光能认清形势,顺尽形势,在阻力最少的道路上前进,最终达到目标,这是真正的项目经理思维,结果导向论。当然,因为这种性格,也惹了很多麻烦,比如和张居正走的过近受牵连。
另外喜欢戚继光的地方还有一点,是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他发明的鸳鸯阵水平,在同时代泠冰器步兵中,应该是世界第一(这里不和骑兵、战车、火器对比)。还有他的兵书、艺术、文章等都流传至今,这难度和高度,堪比让程序员写小说。
六、李贽
对此人不太熟悉,书中以论述为主,在没有充分的了解人物的前提下,很难理解论点。
说到万历,没说到万历三大征比较可惜,个人认为明朝的灭亡和万历年间的五场战争有关,其中胜利的三大征,花费银两1100万,而明朝国库的年收入才200万两/年,另外两场失败战争还没计算在内,可谓是老底掏空、民不聊生,而且没有实质的好处。
本书总体感受是精典但谈不上史诗,名气过大抬高了读者的期望值,原书是英文撰写并发表在国外,后翻译回国内,在阅读理解上没什么难度,不过人物比较和故事和现在生活脱离比较远,再加上作者治学严谨,读起来比较辛苦。
我读此书最大的收获是,历史如镜,把万历年比对现在的社会、职场、生活,在如今物欲横流、信息爆炸、人人焦虑的年代,我们要做上文中哪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