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驳《微习惯》中的观点

最近在看了一本名叫《微习惯》的书,大概看了1/4,实在忍不住而弃读。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设立一个小到不可能失败的计划,从而有“欺骗性”的让自己行动起来,改善万事开头难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所以我谈谈我的观点:

一、微习惯没有具体目标支撑,对质量难有把控。

书中举例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当真正行动起来后,自然不会只做一个,可能一口气就做了20个,状态好时可能再加上仰卧起座等运动,不但完成计划,还能超额完成指标,提高信心和成就感。

行动当然是好事,但这种情况时间久了后,自已就会产生困惑,我到底需要做多少俯卧撑,做俯卧撑这件事要坚决多久,而且一个很容易完成,做和不做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去做呢。

合理方法先测量自身体质,找到需要改善的点,是减重、减脂、增肌还是健康,再找健身教练或专业书籍中的方法尝试,设定合理的方法,逐步完成。

二、微习惯让目标变的零散。

比如一天一个俯卧撑、每天早起一小时读书、每天写100个字。这些看起来都很容易的事,但小事合在一起就变成负担,也容易互相影响,产生混乱。

我建议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当计划形成生活习惯,进入安全期后,再切换其它目标。这也是一种专注力、毅力的训练。如果发现计划不能坚持和完成,那可能计划自身有问题,需要适当的调整,分析原因,也可以主动放弃。

当然,微习惯也可以只定一两个小目标,但这样时间计划就不好安排,我要为每天一个俯卧撑安排多少时间,2分钟够不够?

三、微习惯让结果变的模糊。

比如一天写100个字,在设定初期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为作者,还是提高写作能力,还是应付考试。没有想清楚而行动,最后的结果可能偏差特别大,可能一个月后打字速度变快了,或是写字变漂亮了,而这并不是当初写字的目的。

四、微习惯对结果过与乐观。

比如每天写100个字,一年可以写36万字。但这36万字是流水帐,还是《冰与火之歌》?而且写字不目的,写字的背后是思考才最重要,可能对主题的框架思考需要一周时间,但写字本身只需半天,那我们要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吗?

还有每天早起一小时读书,书中说假设一小时读5万字,那一年365小时可以读2000万字左右,按平均一本书约20万字来算,一年可以读100本书,一般人谁能做到,难道每天只是读一小时《扬子晚报》吗?我相信作者自己也做不到读完100本书。


想要达成目标,我的建议是:

一、设立合理计划

计划合理有几个要点:(1)强度适中;(2)要明确时间;(3)结果可衡量;(4)可拆分为若干小计划。

比如的一年读150本书的计划。(1)强度,因为我去年读完100本书,自我感觉还有上升的空间,今年定为150本;(2)开始时间:大年初一,结束时间腊月三十;(3)最终标准:读完150本,并且每本写书评;(4)每月平均下来是12本书,每周约为3~4本,平均每天半本书,大约需要两三小时。

二、一个阶段只做一件事

我每年给自己定一个大计划。去年是学小提琴,今年是读书,明年是学英语,后年是学跳舞。然后每个季度或每个月插入一些小事,比如上个季度是自行车环太湖,这个季度是和小孩学轮滑。这样一大一小穿插调剂。

在期间尽量不安排其它事件,有新的任务尽量往后排,这样一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二来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三、把背包扔过墙

有句话说的好,“想要翻过一道墙,最好先把背包扔过去”,那这个墙就必须要爬了。

当然这和天天在朋友圈中立志减肥的行为不一样。我先尝试计划的强度,再看这个计划有没有明显的漏洞,在心中有50%以上把握后,再公布出去。

比如我今年计划读150本书,我就建个公众号,隔几天就和大家汇报我的读书成果,这样无形就可自己压力,为了面子也要把书读完,不然总是没有行动,别人问起来,自己会不好意思。

把背包扔过墙一定要胆大心细,不要变成把背包扔下火车。


总结,本书提出这种方法只能算个技巧,不能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做事还应自上而下有目标有计划完成。

《拖延一点一何妨》和此书类似,主要观点是先积累多个计划,当一件事不想完成,切换到另一个计划。这点,我也不太赞同。

另外,这本书并没有看完,也隔了一段时间,记的不太清楚,今日一时兴起写下这篇文章,如有偏颇,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