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家车看消费升级

今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路上的车辆多了许多,不论是我家南方小县城,还是老婆家的北方小县城,时时路上排起了车辆长龙,特别是初六回南京,半夜两点服务区的车停满了,夸张到停到路边的应急车道上。

从爷爷奶奶那辈物质短缺的计划经济,到父母辈的小康市场经济,现在中国家庭都不同程度的有了存款。在经历了中国楼市的大涨20年,买房的热潮褪去,现金慢慢的流入到车市中。而且国产车的崛起,国外车的自降身价,让车成了快消品,基本上家家必备。这是一种经济繁荣的体现,但又折射了现代人的盲目和浮躁。

大家买车第一件想到车能带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但在买车前并没有考虑到车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更不会考虑到资产的最大化配置。不论是10万、20万、30万的家庭车,买车花的第一笔钱是购车款,第二笔是税(车价的10%左右),第三笔是保险(车价的3%每年),第四笔是车位费(1000~3000元每年),第五笔是行驶费用(油费每月1000元左右),第六笔是其它开支(过路费、停地费、违章、事故违修等)。大家买车只看到第一笔费用,却不太关注后面的二、三、四、五、六项费用。

现在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特别是南方发达城市,基本上能覆盖所有出行需求。能灵活运用(共享单车 + 公交地铁 + 滴滴打车 + 高铁飞机),基本上到哪都不是问题。我们不谈公共交通的社会意义,就是自己开车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很多都得不偿失。我以前常从南京自驾上海和武汉,路上开车来回要两天,但火车3小时就到了,而且可以晚间坐车白天旅游,人很轻松,也不会堵车,没有停车、违章、加油等杂事。短途办事滴滴打车和顺风车提前预约好,在坐车时还能休息和玩玩手机。

从隐性机会成本考虑,把养车的费用做为出行费。把买车款15万做理财投资,年收入在8%左右,每年有一万多收益,不论是家用、旅行、再投资都非常富裕,生活质量能明显提高一个档次。

当然有车有很多不可取代的特殊用途,比如每日上班通勤、家中急事、恶劣天气等,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有车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这方面就看各自的取舍,在买车前仔细权衡,车是否是真正的需求。

我相信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大数据分析,很多事都可以完全在计划掌控中。也许人工智能的出现,司机的职位都会被取代。有一个笑话说的好,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我还要手机干嘛,借个用用就好。希望大家买车前多想一步,理性消费升级,最后做到《断舍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