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其人,塞涅卡(约公元前4年~公元后65年),出生于古罗马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汉朝(王莾窜汉、刘秀光武中兴),政治家、哲学家(斯多葛派)、作家(悲剧)、雄辩家,一生经历了罗马帝国克劳狄王朝的五位皇帝,从政30多年,写过12部哲学著作、9部悲剧小说、124篇随笔,不但高产还不影响手上工作。我是通过之前樊登推荐的《哲学的治疗》这本书认识作者,正好微信读书的本周小队共读推荐此书,拿出来拜读一番。
塞涅卡是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学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唯心主义),学派把宇宙看作是美好的、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小浪花,人应该协调自身,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有宿命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还不够完善,不过在公元前300年那个时期与其它学派相比,这个学派的理念是比较进先和开明,而且学派道义有积极性、有奉献精神、有益于人类进步。从本文的文笔能看出来,作者是自内而外的劝人向善,有积极的正能量。
本书由五个短篇构成,这五个短篇分是《论生命之短暂》、《论心灵之安宁》、《论天意》、《论闲睱》、《论幸福生活》,全书7万字左右,是整理他写给亲友信的内容,有点像是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
开篇先论述生命的长与短是相对的,有质量的使用时间就是长,只要运用好时间的密度,就能延长生命,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在有限的生命里每个人的追求是不同,物质与名利是外在因素,并不能带来内心宁静与幸福,反而会滋生欲望和焦虑。我们很多人在运用时间时浑然不觉浪费时间是非常可惜的事,而且很多时间是为别人浪费时间或是任由别人浪费我们的时间,这点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书中提到沉湎于酒色是对时间最糟糕的浪费,这就像是我们把时间浪费在八卦、娱乐、猎奇、琐事上一样,不过作者的严肃思想,把兴趣与喜好也归属于浪费时间这类,这点我不太认同,世界文化百花奇放,因不同而美,不能以实用的观点来评判时间使用的质量。
书中有许多精句,有力而发人深思,这里摘录几句,请各位欣赏,括号前是原文,括号内是我的想法:
生命并非短暂,而是我们把它变得短暂;自然并非吝啬,而是我们浪费了太多。
他们抱怨大人物的泠漠,因为大人物没有时间给到他们想要的关注。可是如果你连留给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别人的傲慢呢?(我们想结交有质量的朋友,要看我们为对方提供什么有用的价值,有交换价值自然能获得对方的关注)
可惜抱怨归抱怨,他们并没有因此改善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总是在发发牢骚后又回归到过去的状态中(我们常常如此,发现问题不去改变,通过报怨表达自己的态度后,仍继续过去的生活,应少说多行动,勇敢的跳出舒适、习惯的圈子)
有些孩子都能精准透彻的掌握某一学科,有能力充当老师的角色。但学会如何生活却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学习如何面对死亡也同理
因为计算出不时间的价值,他们就像不花钱一样大肆挥霍时间(这是浪费时间最根源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计算出单位时间的机会成本,那就能大大的避免浪费,比如月收入一万的工作,时薪就是55元,那用两个小时去刷淘宝找优惠,省下来20元钱是赚了吗,比如晚上花3小时打游戏损失了多少钱)
即便能够抓住(时间),它最终也还是会跑掉。因为,你必须能让使用时间的速度和时间流逝的速度相匹配(不但要从思想上珍惜时间,还要提高时间的密度和能量,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利用时间)
击退狂热要靠蛮力而非逻辑,就像击溃敌军要靠猛烈进攻而非小刀小枪一样。恶习不能只是戳戳,必须补彻底粉碎(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改变就是从0到1,特别对不良习惯要从根源彻底改变,改进计划的时间可以拉长,但改变的决心要彻底)
如果容器没有底部,往里面倒再进多液体也无济于事;如果生命没有依托,拥有再多时间也毫无用处。
当疾病逼得他们走投无路,必须直面死亡时,他们又那样恐惧,仿佛这不是生命的必经阶段,他们是被死神强行带走的。(让我想到王阳明在病危时,弟子们围在身边问有没有遗言,他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非常的坦然,当我们思考成熟,直面恐惧和未知时,那也会心中坦然、不留遗憾。
先有《伊利亚特》还是先有《奥德赛》以及及它们是否是出自同一位作者这类傻问题,不能增加个人学识,即使研究成果被发表,大家也只会觉得你是书呆子,而非学者。(多做与社会、人类有贡献的事,也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方式,也避免了方向的偏差)
名言太多,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哲学难懂枯燥是因为定义模糊,执行困难,所以很容易把哲学和鸡汤混为一谈。有人就常说“读再多书,也过不好一生”,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经验、阅历、基础知识还不充足,所以很难把握住哲学家的精神,就比如书中说到“如果生命没有依托,拥有再多时间也毫无用处”,看似很有道理,但如何执行,什么是“生命的依托”,如何去寻找“依托”,这个话题可以独立拿出来说一本书,但塞涅尔一生从政三十年,看到了皇权更替、杀阀升贬、人情泠暖,知道自己要什么,生命的依托是什么,但这很难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是依托,就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试错、经历后得出。所以,就像年青时看不懂《瓦尔登湖》、职场新人学不懂PMP,只有经历后再回顾此类书籍,方易找到共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