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2《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这个名字在脑海中就是挺文艺的现代女作家,更多的便不太知晓,习惯三毛和张爱玲、李碧华等放在一个类别中,并贴上才华横溢、情感细腻、知性优雅的标签。

在舟山出差的机会中,无意间得知原来三毛的祖籍是舟山定海区,借着游玩三毛故居的机会了解到三毛的一生,特别是她在撒哈拉沙漠的经历特别让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去的、去哪做什么、经历了什么?于是带着这些问题,读完了本书。

本书的第一篇故事叫“结婚记”,她与小她八岁的西班男友荷西在撒哈拉威结婚的故事,当时此地是西班牙殖民地,还从没有异国人办理结婚手续的事,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年代走法律流程是件多麻烦的事,但两人却坚定乐观地把事情办完了。最有意思的是当收到总督通知手续走完可以随时结婚后,第二天荷西提前一个小时下班,两人手牵手走去法院,用香菜当鲜花点缀头发,用骆驼头骨做礼物摆上书架。而反观当地法院很重视此事,一群工作人员盛装出席,年轻的法官还穿上了法衣,好像这是他第一次主持婚礼,拿纸的手都有点颤抖,结婚仪式结束后大家都散了,只留下两个当事人不知所措地回家了。

在读完第一篇故事后,对三毛的刻板印象大为改观,很钦佩她的勇气、活力、乐观、洒脱,她的文字朴素、有力、细节丰满、画面感十足,能想象在那样艰苦的沙漠环境里苦中作乐很是不易,还要应付文化差异、阶级差异、贫富差异,家境不错的三毛,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吃苦,但最后她做到了,还把在沙漠的故事带到每个人面前。

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爱的寻求”这个故事,讲的是沙漠中一个内向的小卖店工人沙仑,求三毛给外地的“妻子”写信。他有次去外地把原本用来进货的巨款,用来娶老婆,他回来了,老婆没跟回来,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老婆一直没有消息。

很简单的“拆白党”的故事,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就显得很平淡。三毛一时心软,并没有揭穿这个骗局,还好心地帮他写了封信寄出去,当然也没抱什么希望。从信寄出的第二日开始,沙仑一看见三毛进店,就要惊得跳起来,如见三毛摇摇头,他脸上失望的表情马上很明显地露出来,搞得后来三毛都不去店里买东西,但沙仑关了店门就悄悄地站在三毛窗外,也不敲门,要等到三毛看到他告诉他没有信,他才轻轻地道声谢,慢慢走回小店前,坐在地上呆望着天空,一望好几小时。

然而意外的是,三毛真的收到从摩纳哥寄来的回信,信是用法文写的,三毛只能认识“她爱你”,剩下的只能等荷西下班才能看懂。终于等到荷西下班说“你太太说,她也是爱你的,现在她不能来撒哈拉,因为没有钱,请你设法筹十万块西币,送去阿尔及利亚她哥哥处,她哥哥会用这个钱买机票给她到你身边来,再也不分离了。”原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没想到沙仑就像疯子一样工作,白天看店,晚上烤面包,每天只睡三小时。两个月后已瘦得皮包骨头,只存到一万块钱,然而一个晚上,沙仑太累了,他将两只手放到烤红的铁皮上去,双手受到了严重的烫伤…… 故事结局是有天两个警察上门,问起认不认识沙仑这个人,说“昨夜拿了他哥哥店里要进货的钱,又拿了面包店里收来的账,逃掉了……”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很遗憾不能一一分享,就连最后的再版回读者信,同样精彩、温和、感恩,那时候她已回到台湾而且出名,但还是决定再次出发,书的最后一段写道“在我心的深处,没有惧怕,没有悲哀,有的只是一丝别离的怅然。”

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可以很简单、生活可以很快乐、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探索美好的世界,是无比幸福的事,如果再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有意思或有趣的事,那自然更好不过,希望我的FIRE人生顺利,也希望FIRE早日到来,我已迫不及待的盼望冲出这水泥砖头牢笼,飞翔在路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