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正常的傻瓜》

 

这本书封面山寨,推荐语鸡汤,作者无名,目录都是大大咧咧的片汤话。但是能系统的梳理出来,并加上一些生动的例子,让读者读完一乐后留下映象,并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应用在生活中,就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我把书的提纲罗列出来,并配上一些例子,希望大家能喜欢:

  • “狄德罗效应 ”,在没有东西时,心里很平稳,一旦有件好东西,就要添置与此匹配的物品,而终不满足。

    • 比如:买了新房就要装潢,装潢了就要买家俱,有家俱就要买电器,有电器要买餐俱、床上用品、衣服等。
    • 比如:有了新睡袍就要有双新拖鞋,有新拖鞋还想要个新地毯……
    • 名言: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 苏格拉底

 

  •  “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而无法回收的成本

    • 比如:经济学家把结婚钻戒叫沉没成本,男朋友在女孩上投入很多“成本”,当想换人时,想到投入的钱都收不回来了,就舍不得分手
    • 比如:到电影院时发现,花50元买的电影票掉了,是否再买一张,再买就等于用100元看场电影?

 

  • “机会成本”,原文解释很长,简单的说,手上就100块钱,买牛肉了就不能买鸡蛋。

    • 比如:高中毕业的两个同学,一个上大学4年,学费生活费花4万元。另一个没上大学,开擦鞋店4年赚了4万。
    • 比如:企业有笔闲置资金,存银行可以得利息5万元,购设备可能会获得7万元收益。
    • 我的想法:其实上面两个案例是陷井,看起来后一种选择好些,但实际上做出选择时要考虑长远、风险、便捷、易懂等因素,有几点要注意:
      • 不要在选择上多花时间,时间也是一种成本。比如买红烧口味方便面还是鲜虾口味,比如是 7元900g的瓜子划算,还是5元550g的划算。
      • 要考虑长远收益和隐性收益,如刚才开擦鞋店同学,虽然4年时间差距了8万,但上了大学后的就业选择面更广、找工作的起薪可能更高,职业规化更清晰,10年后两个同学的差距就越来越少,最后被上大学的同学反超。
      • 要考虑风险,存银行的5万元是安全收益,不用投入任何成本和管理。购设备要花时间、培训技术、添加工人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降低收益。
      • 不要想着同时做两件事,比如边上大学边开鞋店,拿出一半钱买设备一半存银行。我相信有许多有才华的人,但要付出的是更多的管理成本、时间成本和承担双倍风险。
      • 一旦做出决定就不再考虑权衡,你3分钟内做出的决定,不一定比3天做出的决定差。除非是拿出纸笔做 SWOT或数学精算。

 

  • “边际效应递减”,指对于消费者第一个产生的效果最强,后面效果递减,当过了临界值还会产生痛苦。

    • 比如:饿了吃第一个包子最香。就像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
    • 比如:汽车有一辆最合适,多了停车、保养、维护都不方便,开的机会也不多

 

  • “南风法则”,这个是寓言故事,北风是寒风,南风是暖风,打赌看谁能把路人衣服脱下来,北风越吹越泠,路人越把衣服裹紧,南风轻轻的吹,暖洋洋的让人不自觉的把衣服脱了。这道理是说宽容强于惩戒。

    • 多用于企业管理和子女管教中,核心是:1、尊重;2、关心;3、信任;4、体察
    • 管理是惩戒好还是宽容好。这个大学据有实验过,宽容效果略好。
    • 批评的技巧:
      • 滚雪球法:从小问题入手,对背后问题剖析
      • 背后鞠躬法:把想批评的话,通过第三者“漫不经心”的转达到别人心里(我不推荐这个方法,第一,背后说人不论是好话还是坏话都有可能误读,第二,不可控因素太多,效果打折)
      • 矛盾法:宋代有人喜欢写冷僻字,欧阳修去他家见他不在家,在家门写“宵寐匪贞,札闼洪休”。这个人看不懂就问欧阳修,欧阳修就说你平时喜欢写泠僻字,我们看你写的文章就是你现在的感觉。
      • 批评不成功别灰心:三换原则,换人换时间换地点
      • 延时法,批评别人后给一段时间,不要立即保证表态,观察言行

 

  • “第一印象偏见”

    • 比如:三国演义的庞统见刘备、张松见曹操
    • 比如:小鸡小鸭会跟着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动物,把他们当成妈妈
    • 善用第一印象,比如相亲、面试
    • 避免第一映象偏见。

 

  • “木桶定律”,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 我的想法: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可以把不擅长的能力外包出去。比如身体残疾,可以在家办公或请人跑腿。比如性情古怪的演员,可以请经济人来打理日常生活,自己只负责演好角色。反而是社会中平庸人越来越多,有特殊才能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我不同意木桶定律。
    • 当然,又没有特长,还有许多短板,就在老老实实的洗洗睡吧。

 

  • “巴纳姆效应”,我们需要时时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这就需要外界的反馈。

    • 相信星座是一种认知懒惰,人们不愿意用更实际和真正的方式了解一个人,而借助星座的捷径,这是不独立思考的表现。
    • 缺管安全感的人,心理对外界依赖性大增,更容易受外界影响
    • 名言: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 爱因斯坦
    • 我的想法:以纵向的思维看待自己,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 我的想法:判断力 = 大量信息 + 逻辑思维 + 经验
    • 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
      • 学会面对自己。比如一个落水女人被救起,发现自己一丝不挂,第一反映是捂着自己的眼睛,这是不愿面对自己。
      • 培训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 以人为镜
      • 通过重大事件的成败认识自己

 

  • “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只从局部出发,扩散得到整体,常以偏概全。原指太阳外有一种光圈,看起来会大一些。

    • 名言: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 歌德
    • 晕轮的错误:
      • 以点代面
      • 把个性和外表联系
      • 看人只有全部肯定和全部否定
    • 如何避免晕轮:1、不要以貌取人;2、不要把人归类;3、泠静。
    • 我的想法:实在没什么好方法避免“晕轮”,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只能快速的调整自己,让映象接受变化。
    • 晕轮的善用,情人眼里出西施。业务员穿着板正体面,显得专业严谨精神。

 

  • “皮格马利翁效应”,赞美、信任和期望具有一种魔力,对方能从你的言行中感到力量,激发内心潜力。

    • 心存期望就有可能
    • 暗示的力量
    • 赞扬使白痴变天才
    • 不要盯着别人的错误
    • 自尊和自信是人的精神支柱
      • 不要视别人的自尊自信为儿戏,重建比毁坏难上数倍。
    • 我的想法:提高的效果是明显,但提高的程度也是有限,是有时间周期。如果期望过高,不但给人压力,还把希望变为幻想。

 

  • “阿伦森效应”,人们喜欢对自己奖励、赞扬、好感不断增加的人或物,反之厌恶。

    • 比如:苗苗在一年级时,常考“双百”分回家,妈妈特别高兴的给苗苗买糖和新衣服,二年级时常考99、98,妈妈就不太高兴。三年级考95、92分时,就很生气,并没再没买礼物了。四年时有次考了80分,妈妈直接甩了一耳光。

 

  • “100-1法则”,百分之一的错误,会抵消99%的努力成果。

    • 我的想法:60分合格可能人人都能做到。但80分优秀就比较难,再提高一些 90分卓越就更加困难,极致的99分就几乎没人能达到。真正和对手拉开差距,就在于卓越、极致几个台阶。比如神舟和联想电脑,小米与华为手机,奇瑞和大众汽车,其实说差别也不太明显,但总感觉差一点。
    •  我的想法:我60%支持100-1法则,40%不支持的理由:
      • 成本问题,根据28定律,80%的工作,只要20%的成本。从80%到90%,可能成本要翻一倍,90%到95%成本再翻一倍,以后再想提高,成本呈几何级别上升。
      • 没有完美,不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做到100%,黄金最高纯度是 99.99%。
      • 对冲风险,做错不可怕,只要做好预防和保险。
      • 黑天鹅永远存在。

 

  • 从众效应,指个体受群体影响时,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

    • 从众性结果有三种:
      • 积极的一致:看别人不闯红灯,自己也不闯
      • 消极的一致:看别人闯红灯,自己也闯
      • 无异议的一致:是靠左行驶,还是靠右行驶
    • 一味盲目从众,会扼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运用理性判断,坚持自己思想,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 比如:小泽征尔参加指挥家大赛,决赛中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发现乐谱有点不和谐地方,小泽以为演奏错了让乐队停下重试一次,仍觉得不自然。在场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但小泽征尔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喊声一落,评委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 比如:“羊群效应”,有人在羊群前放一根棍子,前面羊跳过去后,悄悄的棍子撤掉,后面的羊虽没有棍子,但还在跳。还有一个实验,前面羊跳下悬崖,后面羊也跟着跳。
    • 从众效应也有积极的一面。
      • 从自然进化角度出发,有好奇心的动物会容易死,在团体中生存的机率更大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橼子先烂”,从众能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 若人人都有强烈的独立思维,协作工作很难推行,很多企业要的员工不是孙悟空,而是沙僧。

 

  • “投射效应”,在人际认识过程中,人们常假设他人与自已有相同的属性、爱好、观点等,常认为别人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 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蝴蝶效应”,一个小的事件,引起很大后果。原指亚马逊的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美国的龙卷风。

    • 我的想法:其实蝴蝶效应只是一个导火索,想要引发龙卷风要有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我们不能把蝴蝶与龙卷风划上强关联。

 

  • “名人效应”,通过名人出现扩大商品或事件的影响力,并把名人的人格投射到事件和商品上。

    • 比如:某书商送给总统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征求意见。总统不愿多纠缠应付了一句“这本书不错”,于是出版商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本书被抢购一空。后来出版商故计重演,总统这次故意奚落书商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大做广告说”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第三次,总统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的广告说”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
    • 名人效应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郭德纲的藏秘排油,比如张柏芝艳照门,柯镇东吸毒,代言的商品纷纷下架。

 

不知不觉写了4000字,长到自己都不想再看一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加粗的标题,再有兴趣可以读一读标题下的描述和原书《别做正常的傻瓜》。

书不厚,我用了两个半小时读完,相当看了一集《奔跑吧,兄弟》。(但写这篇文章,我花了5小时,呵呵,真是傻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